《莫想过往》第十八章无发形容 免费试读
他们两个被支走去了侧屋,平时他们住的屋子,柔子收拾好床铺,好大一会的埋怨和嫌弃,不想怎么样,就想发泄一番。
这一夜碾转反策,让他想起了关东,这就是所谓的决策吗!
与其和关东在一起,也比和这样的家庭,再穷也不过如此吧,至少关东家是正常家庭啊,也许这就是命吧。
他家紧挨着大路,又没有墙头大门,一大早,路边石凳上就有人端着碗,吃饭闲聊。
柔子肯定不去招呼她们,因为刚来不认识,没想到小辉也不去打招呼,只顾在院子里打扫卫生。
她走上前小声问小辉:“我怎么觉得回到家里,慢了半拍,人家都在那,为啥不过去打个招呼?”
“她们只要是吃饭的点都会在那啦呱,又不是不认识,打啥招呼,再说她们一天到晚的,只会笑话人。”说完还是继续打扫卫生。
柔子听了有点不解,但也只好也装看不见她们,自己觉得有点尴尬,连哄孩子都小声一点。
忽然一个大高个子,端着碗,嘴里啃着馍,大声跟小辉说:“呦,小辉,你拖家带口的回来了。”说完呵呵傻笑,没听小辉回话,接着又跟其他人聊起来,隐隐约约听到是在聊她们。
吃完早饭,石凳上的人都散了,本来去看姥姥的,小辉偏要去找春哥,就是胖婶的儿子,也已经结婚了,和胖婶分家住在村东头。
胖婶男人十多年前得病去世了,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,好不容易熬到孩子结婚了,儿媳妇非不和她住在一起,于是便还是住在她家的老院子。
他妈骑车子出去了,说是找戏班子练嗓去。柔子见只有胖婶坐在石凳子上,便抱着孩子,招呼了一声她,也坐了下来。
胖婶接过孩子高兴的哄起来,柔子埋怨的唠叨起来:“婶,我还真没见过像他妈这么懒得人,你跟她讲道理根本不在一个轨迹上。”
胖婶一点也不掩饰,气呼呼地说:“跟她讲啥道理,把你气死了,她也不知道你怎么死的,一天到晚比猪还懒,就知道跟着戏班子瞎串,憨得一点人性都没有,眼里刚有钱,只顾自己吃好,她自己还觉得很聪明,你跟她**,真的能气死,十里八村找不到这样的人,你爸也没在家吧?”
柔子点了点头,胖婶又接着说道:“八成又给哪家干活去了,只要有人喊他,自己家的活不干,也要干人家的,从来不要一分工钱,只要能吃个热乎饭就行,这怪谁,还不是怪那个疯婆子,不做饭是不做,一做就做一大锅,整天看你爸吃剩饭,她是作孽啊。”
正当她们说着正烦的时候,一个同样50多岁,长得和小辉他爹不分上下,之前听小辉说过,村里人都喊“二兔子”。
穿着挺干净的,媳妇跑了很多年,至今还是一个人过日子,在村后果园里搭了两间房子。
他放车子的时候,柔子走到跟前大声喊了句:“二叔”,他高兴的从车子上拎下一块肉,放在石凳上:“昨天晚上听说你们回来了,觉得晚了就没来。”
然后快速从胖婶那接过孩子:“哎呀,我的大胖孙子。”
接着问柔子:“你妈在家不?”柔子回了句“没有。”
“没有更好,我就不怨看见她,看见她就来气。”
又转脸跟胖婶说:“中午在你家做饭行不”
“我啥时候说过不行”胖婶似笑非笑的回道。
二叔又接着说:“那行,我再去买点菜,中午让她们三口跟着一块去你家吃饭。”
然后把孩子交到胖婶手中:“以后啊,没事多帮着看看孩子,这孩子大了准喊你奶,还得喊得賊亮賊亮的。”然后笑着骑车走了。
胖婶看着二叔远去的背影,叹了口气说:“要说他哥俩命挺苦的,你爸十二岁那年,家里遭灾了,就剩下他们弟兄俩。吃了不少苦,好不容易你爸找了个媳妇,没成想,是这个德行的。她做的哪件事都没人性,你叔那年其实娶了个媳妇,人家快生孩子的时候,你妈漏味,不让去医院,偏说自己会接生,硬生生把那孩子拽出来,孩子哭了一声就没气了。你婶子那是一个遭罪啊,全村人都指着你妈骂,你妈净瞎理,还不知道错,被你爸揍的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。过了没多久,你婶留了封信,就走了。前几年你叔,哪在村里呆过。一边遛街串巷修鞋,一边找你婶,也就这两年死心了,不出去了,在村后果园里住。”
柔子听了更来气了:“要是放在现在,她这算是谋杀,她真是啥都敢干啊。”
胖婶也越说越气:“她啥不敢,你说她精吧,她只认钱,只认吃,没点人性,小辉能好歹长大已经不错了,谁看见她疼过小辉,也别怪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,家就这个穷酸,你妈地里活一点不干,你爸整天给别人家干活,自己家的地,收不了东西,村里人都笑话,你妈简直不是人,又馋又懒,前几年连老鼠都吃,被你爸打了她好多次,可能现在不敢了,她就是个疯婆子。”
柔子惊呼了一声:“啊,,”脑子里,立马想起早上那个疯婆子拿着一个死老鼠掂了掂,嘴里还自语:“肉不少,肉不少,,”当时发现柔子看她,立马跑回了屋,接着就听到他爸的漫骂声。
柔子感到一阵恶心,真的一天都不想和这个疯婆子过。
面对这样的婆婆,开始几天柔子对她还算尊敬,看不惯的事总要耐心教她,却每一次都驴头不对马嘴,瞎道理给你扯一堆,气的跺脚,打不得又骂不得。
后来想通了,反正那些臭毛病她也改不了了,那就多做点事,凡事不指望她就是了。
娶妻真的一定要贤惠,虽然女人撑不了天,但能顶起一个家,因为生活环境完全改变一个人的态度,家是最好的老师,否则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